top of page

​師資介紹

王鶯驊.jpg

王鶯驊老師─老生組導師

國立國光劇團坤生演員,國立藝專、大鵬劇校畢業,師承張鳴福、張鴻福、哈元章老師,專攻文武老生。擅演劇目包含京劇《定軍山》《托兆碰碑》《紅鬃烈馬》《鼎盛春秋》《戰長沙》《徐策跑城》《擊鼓罵曹》《逍遙津》《斬黃袍》等多齣優秀好戲。並主演新編戲《范進中舉》《目蓮救母》《九曲橋》與多齣新編兒童京劇。亦參與崑曲傳習計劃,師承陸永昌、計鎮華、黃小午、張世錚等名師,擅演劇目包含《打子》《爛柯山》《酒樓》等戲。1982年參加國軍文藝金像獎競賽演出,榮獲最佳生角獎。

陳美蘭.jpg

陳美蘭老師─旦A組導師

國立國光劇團旦角演員,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戲劇學系中國戲劇組。專研梅派藝術、更潛心研習崑曲藝術,擅於人物詮釋,婉約多情。曾隨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玉芙學習,先後向大陸崑劇名家張繼青、王奉梅、梁谷音、張洵澎等問藝,曾與華文漪合作演出崑劇《牡丹亭》、與高蕙蘭合演崑劇《釵頭鳳》及《獅吼記》,與浙崑團長汪世瑜合演《琴挑》。國光劇團新編戲《牛郎織女天狼星》、《王熙鳳─大鬧寧國府》、《閻羅夢》、《王有道休妻》、《三個人兒兩盞燈》、《金鎖記》、《狐仙故事》、《青塚前的對話》、《王魁負桂英》崑劇《梁山伯與祝英台》均擔當主要角色。扮相柔美,表演細膩,深受矚目。曾獲國軍文藝金像獎最有潛力旦角獎。2010年第21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類」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

57121054_274849153460958_863888740087916

楊莉娟老師─旦B組導師

臺灣崑劇團旦行演員。畢業於陸光劇校第四期、國立藝專。崑曲師從張繼青、梁谷音、王英姿、周雪雯、張毓文、樂漪萍等崑劇名家,是優秀的五、六旦演員。多次應邀赴中國大陸演出,並曾赴維也納大學及海德堡大學示範講學。

54519698_336339957015690_692715739083597

林立馨老師─小生組導師

拾翠坊崑劇團團員,崑劇、梨園戲小生演員。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曾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崑曲傳藝計畫小生組藝生、水磨曲集崑劇團團員、台灣崑劇團團員、江之翠劇場團員。 大學開始學習京劇、崑曲,參與自1991年後開辦之崑曲傳習計劃崑硏班、藝生班,師承周志剛、汪世瑜、岳美緹、蔡正仁、計鎮華、林為林等崑劇名家。 2000年加入江之翠劇場,隨蔡清源學習南管音樂,隨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吳明森、蔡婭治等學習梨園戲小生。

溫宇航.jpg

温宇航老師:「崑曲小生藝術」

一九七一年生於北京,一九八二年考入北京市戲曲學校崑劇班,工小生。師承馬玉森,滿樂民,朱世藕,沈世華,張毓文,傅雪漪等崑劇名家,並得到汪世瑜,蔡正仁,岳美緹、石小梅,張洵澎等南崑藝術家的指教。一九八八年起就職於北方崑曲劇院,任主要小生演員。主要代表劇碼有《牡丹亭》、《白蛇傳》、《偶人記》、《晴雯》等大戲及二十餘折優秀傳統摺子戲。多次榮獲國家級及北京市青年演員大獎賽之獎勵。先後出訪日本、俄羅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一九九九年應美國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的邀請,赴美參加崑劇足本《牡丹亭》的排練及林肯藝術節之世界首演。六年間先後赴法國,義大利,澳大利亞,丹麥,奧地利,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巡演。二零零五年應臺灣蘭庭崑劇團邀請,演出《獅吼記》獲得成功,始開啟藝術道路之臺灣篇章。之後四年所排演《尋找遊園驚夢》、《蘭庭六記》、《長生殿》、《牡丹亭》皆獲熱烈反響。其中《蘭庭六記》榮獲臺灣金曲獎個人“最佳傳統音樂詮釋獎”。

孫致文.jpg

孫致文教授:「崑曲概說」

臺灣客家人。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為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主要從事經學解經方法、 禮學、文獻學、佛經音義、傳統戲曲等方面研究。曾學習南 管、北管、崑曲,為新竹「振樂軒」北管子弟團成員。長期參與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各 項研究、訪查工作。為《崑曲演藝家、曲家及學者訪問錄》 副主編,《戲曲研究通訊》第五、六期主編,並與洪惟助教 授合著《新竹縣傳統音樂與戲曲探訪錄》、《關西祖傳隴西 八音團抄本整理研究》等書。參與《續修新竹市志》編纂工 作,為〈藝文志‧音樂、戲劇〉一章主要撰寫人。

黃思超.jpg

黃思超教授:「崑劇名劇鑑賞」

臺南人,現任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崑曲音樂、曲牌、曲譜,學習京劇楊派老生、崑曲老生、南管多年,為臺南凱聲國劇社社員,並為臺南市東寧雅集創始會員之一,曾演《文昭關》、《四郎探母・坐宮》、《二進宮》、《大登殿》、《搜孤救孤》、《長生殿・彈詞》、《白蛇傳・水鬥》等戲。執行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與崑曲博物館各項學術研究與藝術推廣工作。著作有《浙崑改編戲研究——《十五貫》、《風箏誤》、《西園記》》、《集曲研究——以萬曆至康熙曲譜的集曲為論述範疇》、《生旦淨丑話戲曲——臺灣戲曲劇種之腳色行當藝術》等。

陳芳老師.jpg

陳芳教授:「崑劇與跨文化劇場」

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表演藝術研究所兼任教授,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臺北藝大《戲劇學刊》編委。曾任中華戲劇學會理事長、美國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訪問學者、科技部(國科會)、國藝會、教育部、文化部審查委員、大學評鑑委員等。曾獲大陸工作委員會中華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學術著作獎助、科技部(國科會)學術著作獎助多次,並獲選為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會員。編、著專書有《抒情.表演.跨文化:當代莎戲曲研究》、《莎戲曲:跨文化改編與演繹》、《崑劇的表演與傳承》、《花部與雅部》等十餘部,以及多篇學術論文,散見於臺、港、大陸等地知名學術期刊。另與彭鏡禧教授合著戲曲劇本《約/束》、《量.度》、《背叛》、《天問》;《背叛》榮獲第26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年度演出獎、最佳傳統表演藝術影音出版獎。

林佳儀20110401 IMG_3822 copy.JPG

林佳儀教授:「播種成蔭:徐炎之、張善薌伉儷與臺灣的崑曲傳承」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碩士、博士,曾任教於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現為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研究戲曲,關注南北曲曲牌之應用、曲譜之文獻及音樂內涵,並開展戲曲表演相關研究,主要為崑曲、京劇,近年擴及新竹北管、海外潮劇。著有《曲譜編訂與牌套變遷》、《《納書楹曲譜》研究──以《四夢全譜》訂譜作法為核心》、《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的崑曲生涯》、《老生老旦一身兼——曲復敏的京劇表演生涯》等,曾協同主持「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計畫」。

大學開始學習崑曲,現為水磨曲集崑劇團團員,習老旦,曾演出《南西廂・拷紅》、《紅梨記・花婆》、《吟風閣雜劇・罷宴》等,策劃製作「崑壇清音——徐炎之、張善薌傳承崑曲作品展」等。

張元昆.jpg

張元昆老師:崑劇鑼鼓

國小進入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戲曲音樂學系至大學畢業,皆學習戲曲板鼓、主胡文武場領導,大學為作曲組。研究所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理論組。現就讀於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班。專精客家戲曲文武場伴奏與音樂設計、京劇鑼鼓、北管音樂等。經歷: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水磨曲集、文和傳奇劇團、台中國光歌劇團、復興京劇團、國光劇團、山宛然客家布袋戲、中華國樂團、新樂園客家劇團、台中靜宸合唱團等藝文團體與劇團中擔任音樂文武場伴奏與音樂設計。近期作品:2014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楊儒強《曼珠沙華》。2015大牙齦劇團紅樓劇場《後宮活屍傳》2016大稻埕戲苑第三屆青年戲曲藝術節文和傳奇戲劇團《來自三國的你》擔任音樂設計、音樂作曲與主胡、二胡領奏與獨奏、2018台中國光歌劇團《林默娘掛帥》音樂設計與作曲、二胡演奏。

※主辦單位保有師資/課程調整之權利

bottom of page